Wednesday, November 30, 2022

The fifth estate/第五權

 

If you google the “fifth estate”, you most likely get two kinds of results, one is the movie “The Fifth Estate” – story of the WikiLeak, the other is a socio-cultural reference to groups of outlier viewpoint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is most associated with bloggers, journalists publishing in non-mainstream media outlets and the social media (Wikipedia).

The movie was released back in 2013, so most recent references are about the latter, not the former. To start, let’s look at the 1st, 2nd, 3rd, and 4th estate.

The first three estates could reference to estates of the realm from social hierarchy in Christian Europ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early modern Europe where the society was made up of clergy (the First Estate), nobles (Second Estate), peasants and bourgeoisie (Third Estate). Another reference is the modern separation of powers in government into the legislatur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judiciary. Anyhow, these three were less discussed after the rise of the fourth estate where it refers to forces outside the established power structure, most commonly in reference to the independent press or the mass media.

Apparently the fourth estate is not doing a good job in the recent years, so here comes the fifth to make up for what’s missing.

在台灣,電影The Fifth Estate 被翻成《危機解密》(取其同音《維基解密》) ,所以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第五權” 這名詞。台灣大多數的電影都是四個字的名字,大部分我都無法跟電影主題聯想在一起。

如果你搜尋“第五權”,你很可能會得到這個結果:”一個由西班牙記者伊格納西奧·拉莫內特所創的詞語,作為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及第四權大眾傳播媒介的延續。第五權一般可指經濟體系或互聯網。”(Wikiwand)

也難怪在台灣這名詞“第五權”用的不多。好在各類媒體相對自由,要聽到對當代社會異樣的觀點和非主流的聲音還是可以的。可惜的是一般大眾不見得會深入思考一些議題罷了。在香港似乎就比較不同,媒體(第四權)和網民監察(第五權)是清楚定義的。人民對第五權的使用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自由度,而不是夜市小吃有多少多好吃

 


Tuesday, November 29, 2022

圖像台灣社會

 


圖像台灣社會:一個社會學者的觀察   By 林信華

以圖像社會學的方法,對台灣社會的幾個面向作剖析。就如作者所言,一般人的記憶多以圖像存在。我對這本書有印象的是第五章關於信仰的部分。很吃驚台灣廟宇之多(數量與密度) ,而且持續快速成長,似乎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倒不是我一個都市長大的小孩對鄉下的廟宇有什麼偏見。近年大家也不再說迷信而改稱民間(民俗)信仰了。為此我也特地參加了一些廟宇的導覽、媽祖的繞境,最後的結論就是一個從眾心理。

就因為柯P說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絕對有它的深意,那種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有的體會。只是平日少有人騎北高,偏要在228那一天,大家一起來騎,那股從眾的激情是有絕對的力量的。我試了很多次,獨自一人時任何一個點都可以回頭,當大家都往前時那就不用考慮了,往前衝吧。媽祖繞境也是如此,半夜裡一群人走著走著,從這村走到那村,沿路的廟宇都要膜拜一下,大家都如此,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你說這跟宗教有什麼關係?大甲媽的文宣和造勢,顯然比白沙屯的超跑媽略勝一籌,半點無關神力。

 

Chapter 1, 生活

 From medical care to convenience stores. Night market? Maybe to certain people. 幸福家園and 好山好水


 Low birth rate (last among 200 countries) and the aging society

Chapter 2, 自由

 “On Lie” 資訊島. We select or be selected?

Chapter 3, Globalization

  Taiwan can help and Made in Taiwan.

Chapter 4, 高齡

  From urban to suburban, more seniors than juniors.

Chapter 5, 信仰   Religion or belief

  眾神的國度

  台灣人投入最多時間的社團是宗教(21.47%)其次是休閒體育(13.7%) not sure how the numbers are derived from. However the density of the temples supports this.

  廣義而言台灣的民間信仰仍是一種宗教活動,是嗎?

 

Chapter 6, 焦慮

  灰色日常

Chapter 7, 韌性

  亂中有序

Chapter 8, 漂泊

  身分認同


Sunday, November 27, 2022

時代的變遷

幾年前讀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最大的收穫是顛覆了以往認為朝代的更迭是世襲的君王政權在經歷了幾代之後,一代不如一代,最後在荒淫殘暴中結束的論點,「十五吋等雨線」的移動影響游牧和農業民族的消長更甚於暴政。(註: 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造成的氣候變遷也是以往人們不知道的)

兵器的演進從石器到青銅器到鐵器到火藥也是有極大的影響力,誰掌握先進的武器,誰就有絕對的優勢。直到近年更多的關注在傳染病上,節錄王道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的文章:

美洲原住民在和歐洲人接觸之後,人口銳減。主要不是因為白人的屠殺,而是他們帶來的傳染病。實行農業、畜養家畜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畜接觸成為主要的病源。例如人類的感冒就是源自豬的病毒。可是農業民族也逐漸的發展出針對這類傳染病的免疫力。而美洲原住民從來沒有接觸過這類病原體,因此對這些疾病全無抵抗力。據估計百分之九十五的美洲原住民死於白人帶來的天花、痲疹。

這文章是他讀了《槍、病媒、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 1997)作者戴蒙(Jared Diamond)的感言其實早在1976, William H. McNeill 就在他的書《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 1976) 中論述了這觀點。(Amazon1)(Amazon2)

不只美洲如此,澳洲也類似,十八世紀澳洲原住民的銳減不外是嚴苛的勞役和傳染病的肆虐。後者的影響甚於前者

簡炯仁的文章「臺灣是瘴癘之地」—一個漢人的觀點對台灣「鬼介之島」的惡名也有同樣的疑慮。原住民的生存空間被汙染了然後被掠奪了,還要受此汙衊。

所以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也只是在興替上提供參考,終究歷史是人寫的,有沒有看到全貌就看有沒有了解的透徹了。


Saturday, November 26, 2022

女人養肝 男人補腎

 

肝為排毒之本,肝血充足,女人才可美顏不老;

腎是精力之源,腎強精溢,男人才可百病不侵!

這是北京中醫研究院薛永東教授的書,強調養生方法男女有別。

女人一生經歷的月經、懷孕、生產、哺乳等過程,都需要血氣滋養才能夠順利完成;而肝藏血,就相當於人體的血庫;血庫養好,女人就能夠維持健康和美麗。

男人天性好動,但如果過度消耗,就容易傷及腎中精氣,影響發育和生殖,並導致高血壓、肝硬化、冠心病等;唯有固精補腎,男人才得身強體壯,保持旺盛精力。

一個人有五臟,心肝脾肺腎,不是只有其一要養,每個都重要。當然男女有別,輕重也有不同,一年裡不同的節氣也有不同,如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了解萬物互動、時序輪轉的道理,都有助於身體的健康。薛永東教授的書分為「女養肝篇」和「男補腎篇」,分別闡述兩者的養生重點,包含了飲食、生活習慣、經絡按摩等方面。

類似講男女不同的還有如下:

一、男靠吃 女靠睡

男性吃主要為了養腎精,因為腎主陽氣收藏,男性可以多吃補腎生精食物,如枸杞、淮山藥、栗子、黑芝麻、蓮子等。

女性吃則主要為了養肝血,因此要多吃補血養陰的食物,如當歸、紅棗、龍眼肉、羊肉湯等。而女性更需要多睡,良好的睡眠能讓女性保持注意力和快樂感,還能養好皮膚。睡得好皮膚好是眾人普遍認知的,只是不容易就是。

二、男要冷養,女要熱養

男人火力壯,怕熱;女人則怕冷。女人睡前用熱水浸腳,做家務時多用暖水,注意腹部保暖,少吃生冷食物,以免被月經不調、經痛等困擾。

三、男補鋅,女補鐵

對男人來說,鋅元素至關重要,會影響其雄性激素的分泌。每天吃一小把松子,能補鋅,也可以多吃紫菜、牛肉、豬潤、芝麻、海產等富含鋅的食物。增加日常的活動量,血清中的鋅濃度也會逐步提高。

女性在月經來潮時,鐵流失會加快;更年期後,骨質流失也會加快,因此女人更需要補鐵和鈣。每天喝250毫升純牛奶;晴天時在11時前或下午3時後曬太陽15-20分鐘,可多吃牛肉、雞胸肉、三文魚、動物肝臟、黑朱古力等富含鐵的食物。

四、男護胃,女養腦

這個跟第一項有點重複了或者說一起看。男人要吃麵食、小米粥和香蕉等養胃食物,同時要吃補腎食物,但是中老年男性運動量不足不要吃過量了。女人要吃柑橘類水果,含有維他命C和抗氧化物質,有助提高記憶力和預防腦細胞損傷。這有沒有醫學根據我不確定,但良好的睡眠對腦是非常有益的,這倒無庸置疑。

五、男練力量,女練柔韌

男性在40歲後,若無法完成十個伏地挺身(push-up),說明肌肉力量不足,需要加強。尤其是核心肌群的鍛鍊對延緩衰老是很重要的。女性可以盤腿坐,鍛煉腿部、腰部力量;做做瑜伽,既能練柔韌,又能靜心養生。

雖說男女不同,到不是反之不然。男肝女腎同樣重要,只是值此立冬之際(已經過了小雪了!),尤其要注意養腎。黑色食物和豆類是補腎之冠,如海帶/黑豆/黑棗/黑芝麻/茄子/黑糯米/紫葡萄/黑木耳。有的書說葡萄生冷不適合冬天,那就少吃點。同屬生冷的螃蟹,也不適合冬天吃。

保肝護腎最簡單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杜絕各種生活習慣病(三高、肥胖、脂肪肝等)的發生。低糖、避免過度精緻化的飲食是最有效的。

經絡按摩方面可參考這,按摩這幾處穴位達到養肝補氣的效果。

胃經的足三里穴



肝經的太衝穴

脾經的三陰交穴

腎經的湧泉穴



這四處都在腳上,當然還有背部的俞穴留到下回。

Friday, November 25, 2022

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清醒思考的藝術》

 

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清醒思考的藝術》By Rolf Dobelli, English translation by Nicky Griffin

(link to Amazon)

Just read the preface and the 5 chapters free from Amazon. The author Rolf Dobelli, an interlecture and a friend of Nassim Taleb - author of the Black Swan, shares his personal collection of wits with us that was not meant to be publiched originally.

I think unlike laws and engineering are to be "practiced", art isn't one. So to think clearly should not be following someone else's 52 laws to check (there are 52 chapters in the book). Instead it is a good habit to develop a personal wits and rules as one grows to be a better person.

Below are just my takes on the free chapters. But anyone can read it diferently.

  1. Survivorship bias – why you should visit cemeteries

Survivorship bias means this: people systematically overestimate their chances of success. Guard against it by frequently visiting the grave of once-promising projects, investment, and careers. It is a sad walk but one that should clear your mind.

幸存者的偏見 - 高估了成功率。往往大家看到的是成功的少數而忽略了一堆失敗的例子。新聞會去報導有人中了樂透,而沒有人會去關注中獎的機率極低,這就是幸存者的偏見。

  1. Swimmer’s Body Illusion – does Harvard make you smarter?

Smart people go to Harvard, cosmetic models are selected for their beauty and it was before they use the products.

倒因為果 - 進名校很重要的是跟同儕切磋而不是鶴立雞群自覺優秀。作者的問題"哈佛讓你更聰明嗎?"答案當然是yes. 常在野外林子裡一群高聳的樹木為了陽光既使不是高大的樹種在這裡也努力的長高。

  1. Clustering Illusion – why you see shapes in the clouds

Regain your skepticism. The clouds do not have shapes. It is your mind that creates the illusion.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心想事成 - 情人眼裡出西施。西施存在情人的眼裡是如此的真實你能說她不存在嗎?

  1. Social Proof – if fifty million people say something foolish
Human is a social animal. It is hard to run against it. However, when it comes right or wrong, makes your own judgement not what people says.

人云亦云從眾心理 - 網路上這問題尤其嚴重。很多未經驗證的瞬間變成了事實。

  1. Sunk cost fallacy – why you should forget the past.

A sunk cost is money that has already been spent and cannot be recovered. No matter how much you’ve invested, only the future costs and benefits counts.

覆水難收壯士斷腕 – 這裡主要在講買股的成本跟持有續抱的決定無關。

中文有很多成語包含了這些人生的智慧斷腕哪有這麼容易就因為不容易所以才叫壯士!

Tuesday, November 15, 2022

聯準會打通膨 - 與通膨共存

聯準會提升利率打通膨,本來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縮表沒問題,但升息第一個受害者不就是借錢借了一堆的美國嗎?原本還寄望期中選舉後會有一個平衡的國會,不會讓提高舉債上限輕易過關,現在看來是沒希望了。

利率的提升,已經讓房貸利息高的嚇死人了。大家付不起房貸只能租房。租房的人多,租金就降不下來,物價指數也降不下來呀。

Mortgage rates are above 7%

房屋(含房租)佔了至少三成多CPI

聯準會是在打通膨還是在演一齣戲? 就像COVID,如果不嚴重,早早結束,那官員們也早早回家。偏偏它很嚴重,那就只好天天上頭條,鋒頭比總統還高。你總統要把我換掉嗎? 倒不是說聯準會的存在是因為通膨,當然不是。只是設定一個通膨2%的標的有它的實質意義嗎?

我們都知道打通膨更重要的是避免經濟陷入衰退,只是利率是唯一可以操作的工具嗎?現有的經濟學沒有辦法模擬出可能的走向嗎? 顯然沒有。目前公認聯準會在去年認為通膨是transitory是一個大錯都接受了,既然通膨是stationary那接下來就是要與通膨共存了!所以學者的討論落在長期利率會落在那裡,5%, 5.25%... 每個論述都有它的道理,講白了就是美國30兆的國債能不能付得起這利率。了解了這個你就知道為什麼俄烏戰爭打不完了。倒不是有人故意讓它持續,只是沒有切膚之痛一定要馬上結束。

Monday, November 14, 2022

歷史的契機 - 如果國慶爺鄭成功沒打敗荷蘭人

最近「安平古堡」要改名成「熱蘭遮堡」,吵得沸沸揚揚,結果又說不改了。不論它是改古蹟登錄,還是Google Maps,總有他的一番論點,我就不去湊熱鬧了。倒是有人似乎覺得如果那時國慶爺鄭成功沒打敗荷蘭人,那熱蘭遮城內的broad way 是不是跟今日曼哈頓的Broadway 一樣熱鬧?

是的,約在同一時期荷蘭人在曼哈頓蓋了Fort Amsterdam 跟 Fort Zeelandia 大同小異,只是時至今日二者卻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如果鄭成功早一年猝死,是不是就沒有明鄭治台這一件事了?終究鄭氏的陣營內對攻台反對的比贊成的多。

歷史上有很多”契機”具有重大的影響,比如說何斌獻圖,但仔細去想想,如果鄭成功在金陵沒敗那也不會考慮打台灣了。

所以有些事是注定要發生的,早晚而已。不會發生的,還是不會發生。

比方說何斌沒有獻圖,那李仙得還是會獻圖,雖然時間有點晚了。所以是誰不重要,有需求就有人幹。

荷蘭人打不過鄭成功嗎? 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在巴達維亞,1660年正忙著在戈瓦打仗,終究那裏才是大本營。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之後拿回了雞籠,但似乎並沒有要跟鄭經正面衝突。等到清朝接手了,從開港著手似乎比軍事佔領更有經濟效益一些。

結論是,如果鄭成功沒打敗荷蘭人,那鄭氏的勢力在東南沿海可能要早幾年結束。沒有鄭氏的勢力,清朝也不需處理台灣問題。台灣可能就直接從荷蘭殖民直接跳到日本殖民,或許中間穿插大英帝國。荷蘭人在東南亞蓋了幾個堡,它們的命運跟在北美的截然不同,自有其他的因素,參考今日東南亞諸多島國或許可一瞥台灣今日可能的景象。

左邊的市鎮 橫向的寬街 稱broad way, 周圍的一圈靠牆的叫 wall street.



Friday, November 11, 2022

收到體檢報告了 然後呢?

體檢當日的醫師諮詢可能有提到一些問題,也可能沒有,因為尿液、血液等結果還沒有出來。 所以資訊也不多,也可能心裡想著你們醫院就是想著要賺錢,一直要人多加這個測試那個檢驗的。健檢完出來後,醫師的話就忘了一乾二淨了。 現在想起來,體檢報告上還是有幾個地方要注意的。

  1. 紅字的部分 - 每一個人多少都知道一點自己的問題,體檢報告提供了數字化的證據,數字不會說謊,所以要努力改進這些地方,這樣講有點像廢話,因為你可能已經努力了一陣子了,結果還是一樣,到底超標嚴重嗎? 第一次出現紅字, 真的要好好看一下到底是什麼狀況。
  2. 跟去年和前年比 - 如果不是第一次出現, 那比較一下去年和前年的數字。 有進步那就不擔心,退步那肯定要檢討。 或許方法不對 ,之所以會有紅字是根據醫學上的統計。 只是世界上那麼多種人,只有一套標準嗎? 我們用的會不會是歐美人的標準? 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建立,或許可以有幫助 但那可要再等一等。
  3. 標準值 隨著醫學的進步有些指標也跟著調整了。 比方說身體質量指數(BMI) 多了年齡的因素 而不只是體重除以身高的二次方。這樣看結果就比較清楚了。

  1. 基礎代謝率 - 基礎代謝率(BMR)指的是維持一個人一天安靜不動所需的最低熱量,也是根據身高體重年齡去算出來的,單位是大卡,男女稍有不同。每天食物的攝取熱量應該要大於這個數字。好一點的健檢用體組成機器測量,得到的BMR就比較準。這個數字跟每日能量消耗TDEE(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一起用,幫你做好飲食規劃。一般女性需要 1,600 to 2,000 大卡,男性需要 2,000 to 3,000 大卡。範圍很大,因為從事的活動不同會有很大的差別。
  2. 體脂率 - 體脂率是體脂肪重量Kg/體重Kg x100(人體內脂肪重量在人體總體重中所占的比例),年齡小於30嵗,標準理想體脂率,男性大約 14%~20%,女性約 17%~24%。年齡大於30嵗,男性理想體脂率在 17%~23%,女性在 20%~27%。體脂太高或太低都不好,體脂太高就是肥胖,當然不好。體脂過低會提早老化,皮膚乾燥,容易瘙癢,免疫力變差。 身體沒有脂肪,就不能夠很好的保護內臟器官,導致身體對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效果不佳,身體過瘦更易脫髮。體內應含有一定量的脂肪才能保證基本健康。內臟脂肪率是指環繞在腹腔及腸胃周圍的脂肪,一般在10以下,這兩項不要混淆了。
  3. 骨骼肌率 - 骨骼肌率或是骨骼筋率則是骨骼肌重量Kg/體重Kg x100。標準男性是32%到34%,女性是28%到30%,台灣上班族普遍都偏低。肌肉的多寡也與老化有關,年紀越大越要注意這項。
  4. 身體年齡 相對於實際年齡 身體年齡是根據BMIBMR、體脂率、骨骼肌率推算而來。 也有看到中國大陸用幾項測試對實際歲數做加減法包跨大腦皮膚肌肉眼睛聽力牙齒心臟等。 不管是哪一種算法都是不錯的指標 讓你對自己的身體更了解 進而更愛護。
  5. 骨密度 - 骨質密度﹙BMD﹚檢查是簡要評估骨質健康狀況的快速方法。T評分(T-score)是您的BMD檢查結果與三十歲健康成年人的平均骨質密度之間的標準差(SD)。T評分為0,表示您的骨質密度等於健康年輕人的平均值。如果T評分低於0,則用負數表示。T評分如果在+1與–1之間,表示您的骨質密度正常或骨質健康。T評分如果在–1與–2.5之間,表示您的骨質密度低,但是尚未低到被診斷為骨質疏鬆症的程度。T評分如果是–2.5或更低,表示您有骨質疏鬆症;而且,T評分的負數值越大,表示骨質疏鬆症越嚴重。
  6. 肌酸肝 (Creatinine) - 這項跟腎功能有關,看血清項目下的,標準值男女不同( M 0.63~1.3, F 0.44~1 mg/dL)。尿液項目下的(Urine creatinine)沒有意義,不要去看它。
  7. 膽固醇 - 最後來看一下這個大魔王。體檢報告上的總膽固醇數值,是由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與三酸甘油酯所計算而成。參考區間為200 mg/dl 以下,若超過240mg/dl即為高膽固醇血症,要考慮藥物治療了。合起來看不清楚就要細項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正常值應小於16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正常值應大於35mg/dl。所以一般稱LDL為「壞」的膽固醇,所以愈低愈好,HDL為「好」的膽固醇,所以愈高愈好。三酸甘油酯指的是血液裡脂肪的濃度。理想範圍在40-149 mg/dl,數值介於150-199mg/dl屬於臨界值,雖然不會出現特別症狀,但就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再高的都要尋求醫療救治了。

結語

   自己的身體自己照顧。雖然醫學有很多藥物幫助你減輕疼痛,最好的還是不吃藥。那就是在平時的生活習慣上努力。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更要注意養生。項目並不多,卻是個個重要。所以要訂定健身計畫,努力執行。


Cycling in Cupertino - connecting Stevens Creek Trail

  Last time I've mentioned the Stevens Creek Trail. This is a trail in Mountain View, going south to north along the creek. From my pl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