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31, 2022

對於台灣廟宇的基本常識

 


信不信是一回事作為一個文明人基本常識還是要有的。內政部統計2018年全台寺廟數來到12,305. 大家都說愛台灣,倒底你對台灣有多了解?

一般講廟宇指的是宮廟而不是寺院。或者從地圖上看到,先從名字最後一字看,寺、庵、巖為佛教專屬,佛教大體分漢傳、藏傳跟南傳,漢傳寺院一般有山門,裡面供奉不同 而有不同的殿: 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藥師佛殿等,有些建有地藏殿,是供奉地藏菩薩且安放亡人骨灰的,所以不要亂去。藏傳跟南傳的寺院又不盡相同,只是台灣不多。

宮廟一般屬於道教或是民間信仰。在台灣 不要太糾結到底是 道教還是民間信仰了,有信眾就是王道。宮廟的名字受古時封建制度影響的有 宮、殿、府 ,屬於帝王級的神祇才能稱殿,比如皇帝殿。「宮」為舊時代的皇室居所,王爺妃后級以上神祇的廟宇可稱為宮,常見的有供奉媽祖娘娘的天后宮。朝天宮、鎮瀾宮也都供奉媽祖娘娘(天后) 但為了區別名字還是要不一樣。再下一級「府」為舊時達官貴人的住所,像是台南著名的南鯤鯓代天府。壇、祠、堂、觀 通常有特定含義。「壇」的原意是土石所築成祭祀用的高台,為古代帝王祭天地之處。不過,如今稱壇者多為民間私設的神壇。「祠」大多指祭祀祖先或歷史先賢的空間,稱祠者不必是嚴格意義上的神明,只要是已逝去的祖先、忠魂皆可供奉,許多規模較小的廟也會以此為名,如福德祠。「堂」在古代建築規格中指的是居中的正廳 (: 佛教信徒參拜和舉行儀式的場所稱為齋堂);以扶鸞問事為主軸的鸞堂也常稱為堂;亦有某些通俗信仰廟宇稱堂。「觀」則是道教廟宇的正統稱呼,所以我們常說道觀

倒是廟有陽廟與陰廟之分,陰廟主祀「陰鬼」、陽廟主祀「正神」不可亂入。廟裡供奉的主神如果有正式神格的話,就是陽廟。沒有正式的神格的話,就是陰廟。像是萬應公廟、一般人家的祖祠、或是一些山精水怪的祠堂等都算是陰廟。所以城隍廟是陽廟,土地公廟也是陽廟。從廟的建築也可以看的出來,比方說陽廟一般有天井,陰廟沒有。陽廟本就是仳護眾人無差異性,陽廟就不可亂拜,例如願望成真必得要還願,畢竟「陰廟」非正神,沒有非要幫忙的義務,既然是要求人家幫忙,自然是得要付出報酬,捐香油錢、請布袋戲班、修繕廟宇都可以。所以今天留存下來的,大都是靈驗的了你如果經過廟宇,聽見戲班在唱戲,可是廟堂前卻空無一人,不要太訝異,人家是演給神明看的。

戲台和等著丟垃圾的民眾

講到神格或者說廟格 一般看廟前台階,因為只有皇帝的朝階才能有九階;故天后是七階.其次是五為中廟,三為小廟; 至於像土地公廟,因是小神,無階的居多。前殿廟門數也是一種大致可看出寺廟的層級規模的方法 ,土地公祠只能開一門;將軍或王爺級的寺廟以開三門者居多;帝后級的神祇如保生大帝、天后媽祖等,正面可開五門以上。如果你問為什麼都是奇數,那是因為易經裡奇數是陽 偶數是陰,一到九每個數也都有其意義。信眾進廟拜拜,應由龍門進, 由虎門出,採左進右出的方式。如果你面向廟門那就是右進左出。走反了就是如入虎口了。廟宇中門多會用柵欄或矮板阻擋,不讓信徒出入,因為中門是神明神聖通道。 

以中港『慈裕宮』為例,雖說這是一間媽祖廟,但廟裡的神很多,大大小小十幾尊。香爐就有六座,所以有告示教你香上幾隻,順序如何,跟烘焙的食譜一樣,照著做 零失誤。玉皇上帝、關聖帝君各有專屬的殿,連佛教的觀音、羅漢都有。所謂一站式的組合,能服務越多的信眾,香火越盛。很複雜嗎? 如孔子言 「進大廟, 每事問」如此而已。

拜拜的學問還很多 再努力整理!

 

Friday, October 28, 2022

中港溪官義渡


來官義渡生態公園 ,主要是來看這清朝時代的歷史遺跡 - 官義渡。 至於生態公園嗎 跟苗栗的其他景點都有一種不知為何存在的疑慮, 比如客家圓樓就是一個時空錯置的樣板。

回到官義渡, 以前沒大橋, 過河須擺渡, 擺渡有官渡、私渡(民渡) 根據清朝律例,官渡不向行旅收取渡錢,所以官義渡這詞本不應該存在

但清朝派到臺灣的官 三年一任素質不是很好所以既使中港溪於1787年(乾隆52年)就有設置官方渡船,民怨頗多。1836年(道光16年),擔任淡水同知的婁雲,於巡視地方訪查民怨後,在中港溪、大甲溪、房裡溪等六條溪流設置官義渡。有別於其他官渡的是他捐銀三佰圓,並向地方仕紳募捐共得九千元,以此資金購置田地,每年收取穀租以支應運作義渡的所需費用,不足之費用則以充公田地之穀租加以補充。並於渡口設碑,刻有官義渡設置緣起及維運章程。來這裡就是要看一下200年前的維運章程是怎麼寫的。常年設大小渡船共兩艘及渡夫六名乘以六(六條溪)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單位。

可惜這歷史遺址僅剩的石碑可能在重修時遺漏了許多。


中港溪的情形如此, 其他五條河川渡口也沒有很好。

大甲溪,義渡碑 長得很像。

房裡溪,與大安溪不易區分,基本上溪水流至鯉魚潭後,西北經由房裡庄海岸而入海稱為「房裡溪」,西南而注入大安港者則稱之為「大安溪」,但每遇驟雨,房裡溪與大安溪動輒氾濫,下游往往水勢亂竄,兩溪河面交錯,廣達十里。所以這裡也有義渡碑,現移至苑裡順天宮保存,可參考 房裡溪官義渡示禁碑

鹽水港溪,今鹽港溪,位於新竹縣、苗栗縣交界。義渡碑已經不見了。嘉義鹽水鎮不屬於淡水廳,所以八掌溪畔的義渡碑不是這個。網路上的鹽水義渡碑,指的多是八掌溪畔的義渡碑。

井水港溪,是今海水川溪,又稱汫水港溪,位於新竹市香山區,義渡碑也已經不見了。

柑尾溪,應是 山柑尾溪,大約是今 苑裡溪。這樣說也許不太好苑裡溪整治(截彎取直)後跟以前可能已完全不同。有一說是山柑尾渡在頭前溪竹圍莊外,只是沒有足夠的資訊把頭前溪扯進來。

今日從新竹到鹿港一個半小時   以前人要過好幾個渡口  更不要說沒有ETC了

Monday, October 24, 2022

荷蘭人來台前 17世紀初期的台灣

 


十六世紀伊比利亞(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海上貿易的雙頭壟斷已經享有一段時間的巨額利潤。荷蘭人看到了 所以也想來東亞。當然不只荷蘭人, 英國人也是。只是這要等到荷蘭人偷到葡萄牙人的航海圖後一切才正式開始。 沒有航海圖一切都免談。在1603年,荷蘭人在新加坡附近海上捕獲葡萄牙船 Sta. Catarina,拍賣的收入讓VOC那年資本增加了50%!如此利潤怎不讓人心動?

來到了東亞,攻擊葡萄牙的船隻和港口,和在東南亞島嶼上爭奪殖民地都是自然要發生的。為了與明進行貿易,1622年荷蘭人攻澳門,被葡萄牙人擊退後,荷蘭人佔領澎湖,並試圖向明朝施壓,開放港口通商,但兩軍對恃八個月,不分勝負,最後雙方找來李旦調停。荷蘭退出澎湖。

為什麼是大員?

距離澎湖最近的是嘉義的布袋,那時的魍港,17世紀初台灣的第一港

陳第《東番記》一文記載了「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斷續凡千餘里。 17世紀初台灣西海岸就已經很熱鬧了,荷蘭人是很謹慎地選的,整個西海岸並沒有合適的深水港,他們丟了在澎湖風櫃尾蓋的城堡是公司很大的損失,試算一個奴隸10里爾,3千人就要3萬里爾,這還沒算材料費! 魍港是中國海商、漁民進出之地,他們還得跟李旦、思齊打交道,所以大員應該只是 backup solution. 他們還是要回到澎湖的。歷史也證明如此[翁佳音],只是之後的發展並不在原來的計畫之內

回到西海岸,我們來看看陳第列出來的這幾個地方。

魍港的介紹可參考布袋嘴文化月刊: 發現台灣-魍港沿革簡介 1635年(佔領大員13年後)荷蘭人在此建菲力辛根堡(Vlissingen)作為公司在台的第二個海關。只可惜撐不到1644年就因天災毀了,重建的新堡也撐不到1657年就倒塌了。1661年巴達維亞的總部否決了修護案, 還沒翻案就易主了。要不然它可能長這樣(如下附圖), 說不定跟熱蘭遮城一樣熱鬧(最上面的附圖)。

加老灣(Calewan)一般認定是“新港社西出海口,有目茄洛灣,即陳第所謂加老灣也。” 若有機會一游台江國家公園,可以問問導覽員。下圖四個鄉鎮 是以前西拉雅族群的四個大社,不要小看了平埔族,人家早在1627年就到日本玩了一趟,還見了幕府將軍!


堯港內海是台灣西南部的三大內海之一(自北而南,依序為倒風內海、台江內海與堯港內海),十七世紀的堯港內海,往北可由內海通往台江內海。堯港大概在今興達港水域。接下來的幾個地名,除了介紹過的加哩林(今二林) 、打狗(今高雄)外其餘都在北部,沙巴里、大幫坑是今北淡水、大坌坑一帶。荷蘭人已經有駐日商館了 ,北部的據點似乎對他們加分不大。

綜觀全台已不是蠻荒之地,原住民跟外人已多有接觸。時而貿易,時而聯手防禦海盜。雖然還沒有國家觀念,為生存而打拼卻是始終如一的。

近年橫空出世的Selden Map提供了這一時期兩個重要的名字: 北港及加里林。這是1659 年入藏英國牛津大學 Bodleian 圖書館,2008 年被美國歷史學者 Robert Batchelor「重新發現」的明代東西洋航海圖。根據研究它可能是1618年至1624年左右在馬尼拉的海外華商所做,另有一說是定居於泉州且早已漢化了的阿拉伯人。不論是何者,台灣在世界舞台上以北港或加里林的名字出現是確確實實的了。




Sunday, October 23, 2022

百年小鎮 二林

 


因為農業博覽會,來到彰化溪州公園,這是個很棒很大的一個公園,回程經過二林

「二林」地名的由來,是此地往昔為巴布薩平埔族(Babuza) (貓霧拺)二林社(Gielim)所在地。康熙末年間,已有漢人入墾。康熙六十年設堡,名為二林堡。日治時期,日人投資的源成農場(林本源製糖會社),剝削蔗農,192510月22日「二林蔗農事件」,蔗農怒火蔓延到15公里外的溪州,間接導致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被新營的「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購併。現在從二林開車到溪州覺得不遠,只是那時有車可是有錢人才行。研究農民運動就該來這走走,日本人在這蓋了一間武德殿 可見當時事件鬧得有多大。有來二林 就去看一下 二林蔗農事件紀念館 跟 紀念碑 才是


來二林,也當來仁和宮走走古蹟嗎 網路上有豐富的介紹,我們就到她後面的 肉圓壽 吃肉圓



很簡單的店面,但是很好吃,不像彰化市區的肉圓老店 水水的, 它的皮比較酥脆, 或使是因為一個是給觀光客吃的(每分鐘要出四碗), 一個是給在地人吃的吧。醬汁有點甜,誰叫這裡以前產蔗糖呢! 這條路叫儒林路有一說是儒林 二林同音網路上也是有許多流傳討論,我就不重複了。吸引我的是路旁的建築 (附圖,這些可能是六0年代重建的。因為那時有一場大火,起因為員林客運公司二林站的燃料油庫爆炸。如果不是 那就是日本大正時期了應該不太可能。 建築物上方標誌著它的主人。照片中明顯的有「陳」在外牆上。二林的地方派系,大致區分為陳派、林派,時間甚至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的末期。故事又扯回到蔗糖會社。這裡不多說政治。倒是二林的最大姓 是姓洪。洪家古厝在北邊的北平里。把幾年前google 街景拿來比對 建築物上是有「洪」在上面的!


講到這 或許有人會想起 洪醒夫。是的 作家洪醒夫是二林人。他的紀念公園在南邊 也是到二林來要拜訪的地方。網路上一篇 百年小鎮的故事 非常建議一讀 在各縣市拼命發展科學園區的今日 台灣的農村該何去何從?
說二林是農村可能有點「 失禮」。再往南 就是濁水溪了。事實上把時間軸放大5倍(500年),歷史上的二林稱加哩林台灣在16世紀時的一個要港 這是隨著明代東西洋航海圖(Selden map)的重現 讓我們再次認識這個地方 1574年二林人和麻豆社人合力擊退海盜林鳳至於為什麼年出口兩萬張鹿皮的二林港 把頭銜讓給了鹿港就需要再研究了





Friday, October 21, 2022

鄭氏政權在台灣1662~1683

 十七世紀的台灣 較為人知的 前半是荷西的佔領 後半是明鄭的東寧王國 只是 荷蘭從沒完整的掌控全島(Wiki) 這也不是他要的 他要台灣海峽的掌控權好做生意 就好像他掌控麻六甲一樣 只是他還是得買鄭芝龍的帳 這裡離巴達維亞是有點距離了。


鄭氏政權打敗了荷蘭人後
實際控制的範圍其實更小(Wiki)。比方說在台中的大肚王國是由臺灣中部一、二十個聚落聯合組成的 在荷蘭時代維持半獨立狀態,到了明鄭 雖敗於劉國軒部,瓦解、沒落卻是之後清治時期的事了(1731)。荷蘭人則是回頭佔領雞籠繼續他們的貿易,1664年台灣貿易的利潤佔了整個VOC(荷蘭東印度公司)26%! 一直到1668年才因入不敷出放棄雞籠。所以明鄭在台灣的短短22(1662~1683)能做的不多 只是怎麼感覺上比清治的兩百多年還熱鬧?

駱芬美老師對此做了一番探討非常有意思:

一個是台灣的命運是由戰爭來決定嗎? 就如人類求偶也是歷經非常長時間的演化才改變 戰爭終究不是一個好的解決紛爭的方法。

另一個是新政權對前朝的態度有很大的影響力

最重要的是十九 二十世紀 中國民族主義的興起 把鄭成功朔造成革命諸神之一是上述問題最好的解釋。

鄭經沒有參與對荷之戰,台灣是他從叔叔鄭世襲手上搶過來的在金、廈敗於清荷聯軍之後才回到台灣整軍三藩之亂先勝後敗 六年征戰徒勞無功 眾叛親離 隔年就死了所以老師說的對 他是一個好兒子 如此而已。在台灣歷史上要給鄭經重新定位就不急了可能有一堆人排在他前面。倒是施琅在這歷史的洪流中起伏,雖然在金、廈打敗過鄭經,老闆要把你冰起來就把你冰起來。三藩之亂後時機到了,清廷派誰打台灣似乎已不是重點,鄭經、陳永華都死了,鄭氏政權隨時都要瓦解,這臨門一腳就交給施琅吧!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在台灣1622-1662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是荷蘭歷史上為向亞洲發展而成立的特許公司,成立於1602年。荷蘭要到1648年才結束跟西班牙的戰爭 宣布獨立。所以這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賺錢,拼命的賺錢,因為打戰是很花錢的。在她近兩百年的時間裡 幾乎是每年配18%的股利。這麼好的公司放在今天,市值大概是蘋果的八倍。只是原本是經由貿易(trade)的手段來賺錢,演變成以武力為後盾的獨佔(monopoly) 奴役(slavery) 侵略(colonization) 與 種族滅絕(genocide) ,歷史你不可不知。

1621年荷蘭人為了獨佔香料市場,壟斷豆蔻(nutmeg)價格,策劃了一次大屠殺,在班達島 (Banda Island)上殺了2千多人。次年強攻澳門的葡萄牙據點失敗後到澎湖馬公建立據點,企圖讓明朝開港給他們貿易。工程期間弄死了1,300 漢人勞役。跟明軍打也失利,最後只得離開澎湖取大員(台南 安平)。在海上的貿易 明朝並沒有真的開港給他們,所以荷蘭人聯合海盜李魁奇、鍾斌、劉香在海峽上”抽稅”及走私(生絲)。後來被鄭芝龍擊敗 史稱崇禎明荷海戰(又名明荷料羅灣海戰)發生於明朝崇禎六年農曆六月初一(西曆1633年7月6日)。

此時在台灣陸上的第一件事就是交好 新港社的原住民 同時暴力嚴逞不友善的麻豆社(Mattau,台南市的麻豆區)和目加溜社(Bakloan,現今的善化)。 因為島上出口到日本的鹿皮有臺灣唐人商販與日本朱印船商的競爭,讓原住民知道誰是老大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軍事或許比較單純,政治就很複雜了,濱田彌兵衛事件就是此時的重點,所以1628年的衝突。造成公司與日本之交易中斷。一直到德川幕府在1634年起發佈鎖國命令禁止日人出境,並選擇基督教荷蘭人為交易伙伴,終止與西、葡天主教徒交往後,才改變局勢。到1638年已經來到151,400張年輸出鹿皮了!完全在荷蘭人的掌控下。這樣的數量可以想見 荷蘭人的掌控之地已經來到中部地區了。當然如果你了解鹿港之所以叫鹿港 就是因為是出口鹿皮的大港 雖然今日海岸線已遠離 走在老街還是可以感受到昔日的繁華。
下圖是重疊十七世紀原住民的分布與荷蘭人的掌控之地(粉紅色)


還好 原來的鹿皮出口大國 暹羅 鹿皮出口於1640年後回穩,荷蘭人擴張動力也跟著鬆弛下來了。這樣講好像荷蘭人沒在開發第二產品線,當然不是。當他們看到原住民身上閃亮的飾物時,腦袋裡就已經充滿了金銀島的故事了。熱蘭遮城日誌裡有詳細的尋金歷程描述,從1636年往南經瑯嶠(今恆春)到與卑南社人會面,造成醫生韋塞林(Maerten Weslingh)被原住民殺死,荷蘭東印度公司駐臺的長官特勞牛斯(Paulus Traudenius)親自帶隊打敗大巴六九社都沒有黃金。在北部的雞籠,西班牙人似乎很快的投降,導致巴達維亞派來剛到的遠征軍指揮官Joannes Lamotius把征服對象改成北部的原住民,受害的就是三貂社人。1646年11月,荷蘭人終於承認尋金失敗。巴達維亞及大員的主政者一致認為:「只要維持住在全東印度,特別是在大員與日本的貿易,公司就已經找到金礦和銀礦了」。

是的,除了鹿皮,蔗糖可是一項重要產品。原住民不懂得如何製糖,中國南方的漢人懂。引進一些勞力,台產的蔗糖比在爪哇產的利潤還要高。稻米也是一項重要出口產品,只是需要深耕的稻米,侵蝕了平埔族移墾之地,加深了土地分配的問題,埋下了日後原住民叛亂的種子。

回到海上的貿易,之前的大敵鄭芝龍在1642年降清,荷蘭人面對的是Koxinga (鄭成功)的勢力。這勢力有可能危及台灣傳聞已久,巴達維亞當局也把這危機淡化,認為什麼都可以談,賺錢最重要。直到1661年4月鄭成功的軍隊出現在台江內海才知道嚴重。既使如此巴達維亞當局也沒有大動作增援直到大勢已去,在1662年 2月退出台灣。荷蘭人接著聯清抗鄭,在1664年佔雞籠,1665年於普陀山敗給鄭經,1668年荷蘭人承認無利可圖退出台灣。根據紀載1669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有  150 艘商船(merchant ships), 40艘戰艦(warships), 50K 雇員(employees), 和10k 軍人(soldiers).


Cycling in Cupertino - connecting Stevens Creek Trail

  Last time I've mentioned the Stevens Creek Trail. This is a trail in Mountain View, going south to north along the creek. From my pl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