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是一回事,作為一個文明人,基本常識還是要有的
一般講廟宇指的是宮廟而不是寺院。或者從地圖上看到,先從名字最後一字看,寺、庵、巖為佛教專屬,佛教大體分漢傳、藏傳跟南傳,漢傳寺院一般有山門,裡面供奉不同
而有不同的殿: 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藥師佛殿等,有些建有地藏殿,是供奉地藏菩薩且安放亡人骨灰的,所以不要亂去。藏傳跟南傳的寺院又不盡相同,只是台灣不多。
宮廟一般屬於道教或是民間信仰。在台灣 不要太糾結到底是 道教還是民間信仰了,有信眾就是王道。宮廟的名字受古時封建制度影響的有 宮、殿、府 ,屬於帝王級的神祇才能稱殿,比如皇帝殿。「宮」為舊時代的皇室居所,王爺妃后級以上神祇的廟宇可稱為宮,常見的有供奉媽祖娘娘的天后宮。朝天宮、鎮瀾宮也都供奉媽祖娘娘(天后) 但為了區別名字還是要不一樣。再下一級「府」為舊時達官貴人的住所,像是台南著名的南鯤鯓代天府。壇、祠、堂、觀 通常有特定含義。「壇」的原意是土石所築成祭祀用的高台,為古代帝王祭天地之處。不過,如今稱壇者多為民間私設的神壇。「祠」大多指祭祀祖先或歷史先賢的空間,稱祠者不必是嚴格意義上的神明,只要是已逝去的祖先、忠魂皆可供奉,許多規模較小的廟也會以此為名,如福德祠。「堂」在古代建築規格中指的是居中的正廳
(註: 佛教信徒參拜和舉行儀式的場所稱為齋堂);以扶鸞問事為主軸的鸞堂也常稱為堂;亦有某些通俗信仰廟宇稱堂。「觀」則是道教廟宇的正統稱呼,所以我們常說”道觀”。
倒是廟有陽廟與陰廟之分,陰廟主祀「陰鬼」、陽廟主祀「正神」不可亂入。廟裡供奉的主神如果有正式神格的話,就是陽廟。沒有正式的神格的話,就是陰廟。像是萬應公廟、一般人家的祖祠、或是一些山精水怪的祠堂等都算是陰廟。所以城隍廟是陽廟,土地公廟也是陽廟。從廟的建築也可以看的出來,比方說陽廟一般有天井,陰廟沒有。陽廟本就是仳護眾人無差異性,陽廟就不可亂拜,例如願望成真必得要還願,畢竟「陰廟」非正神,沒有非要幫忙的義務,既然是要求人家幫忙,自然是得要付出報酬,捐香油錢、請布袋戲班、修繕廟宇都可以。所以今天留存下來的,大都是靈驗的了! 你如果經過廟宇,聽見戲班在唱戲,可是廟堂前卻空無一人,不要太訝異,人家是演給神明看的。
講到神格或者說廟格 一般看廟前台階,因為只有皇帝的朝階才能有九階;故天后是七階.其次是五為中廟,三為小廟; 至於像土地公廟,因是小神,無階的居多。前殿廟門數也是一種大致可看出寺廟的層級規模的方法 ,土地公祠只能開一門;將軍或王爺級的寺廟以開三門者居多;帝后級的神祇如保生大帝、天后媽祖等,正面可開五門以上。如果你問為什麼都是奇數,那是因為易經裡奇數是陽 偶數是陰,一到九每個數也都有其意義。信眾進廟拜拜,應由龍門進, 由虎門出,採左進右出的方式。如果你面向廟門那就是右進左出。走反了就是”如入虎口”了。廟宇中門多會用柵欄或矮板阻擋,不讓信徒出入,因為中門是神明神聖通道。
以中港『慈裕宮』為例,雖說這是一間媽祖廟,但廟裡的神很多,大大小小十幾尊。香爐就有六座,所以有告示教你香上幾隻,順序如何,跟烘焙的食譜一樣,照著做
零失誤。玉皇上帝、關聖帝君各有專屬的殿,連佛教的觀音、羅漢都有。所謂一站式的組合,能服務越多的信眾,香火越盛。很複雜嗎? 如孔子言 「進大廟, 每事問」如此而已。
拜拜的學問還很多 再努力整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