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伊比利亞(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海上貿易的雙頭壟斷已經享有一段時間的巨額利潤。荷蘭人看到了 所以也想來東亞。當然不只荷蘭人, 英國人也是。只是這要等到荷蘭人偷到葡萄牙人的航海圖後一切才正式開始。 沒有航海圖一切都免談。在1603年,荷蘭人在新加坡附近海上捕獲葡萄牙船
Sta. Catarina,拍賣的收入讓VOC那年資本增加了50%!如此利潤怎不讓人心動?
來到了東亞,攻擊葡萄牙的船隻和港口,和在東南亞島嶼上爭奪殖民地都是自然要發生的。為了與明進行貿易,1622年荷蘭人攻澳門,被葡萄牙人擊退後,荷蘭人佔領澎湖,並試圖向明朝施壓,開放港口通商,但兩軍對恃八個月,不分勝負,最後雙方找來李旦調停。荷蘭退出澎湖。
為什麼是大員?
距離澎湖最近的是嘉義的布袋,那時的魍港,17世紀初台灣的第一港
陳第《東番記》一文記載了「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斷續凡千餘里。 」17世紀初台灣西海岸就已經很熱鬧了,荷蘭人是很謹慎地選的,整個西海岸並沒有合適的深水港,他們丟了在澎湖風櫃尾蓋的城堡是公司很大的損失,試算一個奴隸10里爾,3千人就要3萬里爾,這還沒算材料費! 魍港是中國海商、漁民進出之地,他們還得跟李旦、思齊打交道,所以大員應該只是 backup solution. 他們還是要回到澎湖的。歷史也證明如此[翁佳音],只是之後的發展並不在原來的計畫之內。
回到西海岸,我們來看看陳第列出來的這幾個地方。
魍港的介紹,可參考布袋嘴文化月刊: 發現台灣-魍港沿革簡介 。1635年(佔領大員13年後)荷蘭人在此建菲力辛根堡(Vlissingen)作為公司在台的第二個海關。只可惜撐不到1644年就因天災毀了,重建的新堡也撐不到1657年就倒塌了。1661年巴達維亞的總部否決了修護案, 還沒翻案就易主了。要不然它可能長這樣(如下附圖), 說不定跟熱蘭遮城一樣熱鬧(最上面的附圖)。
加老灣(Calewan)一般認定是“新港社西出海口,有目茄洛灣,即陳第所謂加老灣也。” 若有機會一游台江國家公園,可以問問導覽員。下圖四個鄉鎮 是以前西拉雅族群的四個大社,不要小看了平埔族,人家早在1627年就到日本玩了一趟,還見了幕府將軍!
堯港內海是台灣西南部的三大內海之一(自北而南,依序為倒風內海、台江內海與堯港內海),十七世紀的堯港內海,往北可由內海通往台江內海。堯港大概在今興達港水域。接下來的幾個地名,除了介紹過的加哩林(今二林) 、打狗(今高雄)外其餘都在北部,沙巴里、大幫坑是今北淡水、大坌坑一帶。荷蘭人已經有駐日商館了 ,北部的據點似乎對他們加分不大。
近年橫空出世的Selden
Map提供了這一時期兩個重要的名字:
北港及加里林。這是1659
年入藏英國牛津大學
Bodleian 圖書館,2008
年被美國歷史學者
Robert Batchelor「重新發現」的明代東西洋航海圖。根據研究它可能是1618年至1624年左右在馬尼拉的海外華商所做,另有一說是定居於泉州且早已漢化了的阿拉伯人。不論是何者,台灣在世界舞台上以北港或加里林的名字出現是確確實實的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