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的台灣 較為人知的 前半是荷西的佔領 後半是明鄭的東寧王國 只是 荷蘭從沒完整的掌控全島(Wiki) 這也不是他要的 他要台灣海峽的掌控權好做生意 就好像他掌控麻六甲一樣 只是他還是得買鄭芝龍的帳 這裡離巴達維亞是有點距離了。
鄭氏政權打敗了荷蘭人後 實際控制的範圍其實更小(Wiki)。比方說在台中的大肚王國是由臺灣中部一、二十個聚落聯合組成的 在荷蘭時代維持半獨立狀態,到了明鄭 雖敗於劉國軒部,瓦解、沒落卻是之後清治時期的事了(1731年)。荷蘭人則是回頭佔領雞籠繼續他們的貿易,1664年台灣貿易的利潤佔了整個VOC(荷蘭東印度公司)的26%! 一直到1668年才因入不敷出放棄雞籠。所以明鄭在台灣的短短22年(1662~1683)能做的不多 只是怎麼感覺上比清治的兩百多年還熱鬧?
駱芬美老師對此做了一番探討非常有意思:
一個是台灣的命運是由戰爭來決定嗎? 就如人類求偶也是歷經非常長時間的演化才改變 戰爭終究不是一個好的解決紛爭的方法。
另一個是新政權對前朝的態度有很大的影響力
最重要的是十九 二十世紀 中國民族主義的興起 把鄭成功朔造成革命諸神之一,是上述問題最好的解釋。
鄭經沒有參與對荷之戰,台灣是他從叔叔鄭世襲手上搶過來的。在金、廈敗於清荷聯軍之後才回到台灣整軍。三藩之亂先勝後敗 六年征戰徒勞無功 眾叛親離 隔年就死了。所以老師說的對 他是一個好兒子 如此而已。在台灣歷史上要給鄭經重新定位就不急了。可能有一堆人排在他前面。倒是施琅在這歷史的洪流中起伏,雖然在金、廈打敗過鄭經,老闆要把你冰起來就把你冰起來。三藩之亂後時機到了,清廷派誰打台灣似乎已不是重點,鄭經、陳永華都死了,鄭氏政權隨時都要瓦解,這臨門一腳就交給施琅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