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電視電影院《一八九五 乙未》
《1895 乙未》,為2008年改編自作家李喬《情歸大地》之文學作品, 由洪智育執導,溫昇豪、楊謹華主演。既然是文學作品就不能苛求它對於史實的正確性, 只是1895年是真真確確日本在馬關條約後派兵接收台灣的那一年.
簡單的史實是如此的.
1895年4月,清廷因甲午戰爭戰敗而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予日本。
5月25日臺灣民主國成立,推唐景崧為大總統
5月29日,日軍近衛師團登陸澳底。
6月3日民主國正規軍敗,退入台北
6月6日唐景崧從淡水逃亡廈門,6月7日,副總統丘逢甲帶著起義款項十萬兩白銀逃往廣東嘉應,第一共和迅速瓦解。
6月19日,日軍開始南下進攻桃園、新竹。開始遭到吳湯興(苗栗銅鑼人)、姜紹祖(新竹北埔人)、徐驤(苗栗頭份人)等人率領的義勇軍的游擊式反抗。
6月26日,原大將軍劉永福被選出任第二任大總統,以臺南為基地建立第二共和。
8月下旬,雙方各自集結於八卦山一帶。29日上午八時日軍取得勝利。此役為乙未戰爭最大的正面會戰,史稱「八卦山之役」。
雖然戰事一直到10月20日劉永福內渡廈門。 10月23日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由北路入安平,日軍四旅團大軍會合後,和平進入台南城,戰事才告終。電影到八卦山就收尾了.因為男女主就到這裡了.
首先黃賢妹為苗栗銅鑼灣秀才吳湯興(原名湯新興)的未婚妻,與丫環意外被土匪擄去,後平安歸來,這一段要講什麼不是很清楚. 後面土匪加入義勇軍,兩個男人一個女人六眼對看,要講什麼也不是很清楚。後來似乎釋懷了,是這樣嗎?或許要看看原著.這裡留待最後說.
至於用過時的民族主義舊思維去詮釋百年前台灣住民的反抗就有點老梗了. 誰跟你”永清”阿!戲裡一段“這一戰是為了大家的 衣食溫飽”把觀眾又帶回了現實. 大家族的基業要繼續就要維持現狀.清朝是不是異族並不重要.至於姜紹祖在獄中是否真的罵了日人「倭寇」? 對一些人感覺是很突兀的. 北埔去了很多次.是個山城. 應該沒受到沿海海盜的侵擾過.這一排日風潮下的用語,這麼這麼早就出現了嗎?不是說姜紹祖不反日, 他的詩〈自輓〉:「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是很明確的. 姜家的發跡始於他曾祖父第一代墾戶首姜秀鑾.在這場戰爭中, 姜紹祖原任都司(清朝四品官-位階約為今中級軍官),與黃南球(五品銜)率領的正規軍棟軍的棟字營及敢字營鄉勇迎戰日軍。他在台灣民主國有沒有升官不得而知.在劇中因為不是男主角,好像被貶了.
戲中完全沒提台灣民主國的正規軍-唐景崧的廣軍跟劉永福的黑旗軍.電影重點是講義勇軍.苗栗客家仕紳吳湯興奉臺灣民主國之命令為義軍統領,好歹有個”統領”的名分. 武秀才徐驤似乎沒分到什麼.他的紀念碑在頭份市中港溪旁. 我經過了好幾次,一直以為是抗戰名將因為上面寫著"抗日英雄",還納悶怎麼選址的.這"抗日"的概念也是國民政府才有的詞吧!
![]() |
徐驤紀念碑 |
吳湯興銅鑼人.原以為會有一個吳湯興故居或吳氏宗祠.結果沒有.只找到了一個苗栗銅鑼灣文化生活館.那裡存放著丘逢甲推舉台灣民主國唐景崧大總統授吳湯興之「統領台灣義民各軍關防」.這還是台鐵倉庫改的.或許這也是為什麼電影選在新竹新埔劉家祠堂拍攝了.這個擁有百年歷史的三級古蹟美麗樸實.只是無法跟已列為一級古蹟的金廣福公館或天水堂相比.只是民眾來到北埔可能是看姜阿新的洋樓比較多吧!終究《茶金》的收視率比《一八九五 乙未》略勝一籌.
![]() |
天水堂 |
![]() |
金廣福公館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