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30, 2023

台鐵山線隧道群

 

九號隧道

小時候每年的暑假都有大約一周的時間回老家東勢.行程是從台北坐火車到豐原,再轉客運到東勢.那是段不算短的旅程.那時資訊也不發達.記憶中只要數到十二個隧道就快到豐原了.轉眼半個世紀過去,前些時候回東勢,搭火車到后里,只數到6就到后里了.拉了uBike 沿著后豐鐵馬道騎, 一下子就到東勢老家了.當然啦除了從小玩童變成了老頑童,這條路線的改變的確是很大的.今天就從沿途的隧道說起.

以前台鐵的路線從竹南往南到豐原是見返坂隧道,苗栗隧道,舊銅鑼隧道,和第一到第九號隧道 一共12.之所以剩7,首先要提的是「臺中線雙軌工程」,這是1987年開始, 為了改善台中線單線雍塞的工程,包含三義至豐原路段截彎取直的新路線. 雖然到了1998924日才完工,事實上比這早一年豐原-后里段雙軌化完成就已經在此段完成新舊山線切換,雙軌化中設立的新線被稱為新山線,遭廢止的原有線路被稱為「舊山線」。「舊山線」上有名的 勝興車站 龍騰斷橋(魚藤坪鐵橋) 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這大概是較有名氣的景點. 有機會去勝興車站玩, 就可以搭觀光火車. 那你就可以看到二號隧道了.隧道(北)口上可看到當時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1898~1906年任職)親提的「開天」字跡。

既然路線改了, 原來的第一到第九號隧道也不再使用了.取而代之的是三義隧道(臺鐵第三長,西部幹線最長)、三泰隧道、泰安隧道和后豐隧道4座。2005417日啟用的后豐鐵馬道很成功, 它就利用了舊大甲溪橋及九號隧道。

八號隧道在台電后里超高壓變電所後方,在墓園草徑尾端,只見圍籬深鎖,不得其門而入. 七號隧道在大安溪的北岸,只有鐵橋(大安溪鐵橋)銜接. 我騎過義里大橋,來到鯉魚潭水庫後池堰,一邊是號隧道的北口,有點遠. 另一邊是六號隧道的南口. 這隧道裡有燈光, 應該是舊山線鐵道自行車的最南段. 這自行車道不能走腳踏(自行)車. 純粹是自走的台車改裝給來玩的觀光客搭乘的.

六號隧道的南口

要搭舊山線鐵道自行車一般從勝興車站搭起. 到龍騰站看斷橋再折返. 這樣二三四五六號隧道一次看完. 

二號隧道
如果你騎自行車,有不少坡等著你.這一條稱作桐花綠廊自行車道. 算挑戰級的.

事實上前面的3座也並非沒動. 造橋-豐富間的見返坂隧道為山線鐵路由北而南的第一座隧道,在電氣化時就被造橋隧道(第二代)取代. 1991年因1006次自強號與1次莒光號列車邊撞的重大事故,又開闢了新線及新開鑿豐富隧道(第三代造橋隧道)

豐富隧道 剛好有列車駛過

見返坂隧道現為縣定古蹟. 雖然見返坂隧道,造橋隧道,和豐富隧道三線並列, 但不是那麼容易找到. Google 地圖定位會把你帶到冠軍磁磚. 我一靠近就被警衛趕走, 跟國防基地一樣規格. 旁邊的綠色廊道通往香格里拉樂園,那自行車廊道是很不錯的,路況好也有樹陰. 只是兩頭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那樂園已歇業,又一個人跡罕至之處.

綠色廊道

綠色廊道入口的土地公廟旁找到豐富隧道南口.心想其他的應該就在不遠處吧!終於在13甲往北過了冠軍磁磚一百公尺處找到見返坂隧道有著「穿月」兩字的北口.沒能看到有著「噴雲」兩字的南口有點遺憾.原來縣定古蹟是這樣的規格啊! 那冠軍磁磚的警衛如果知道他們公司門口旁有縣定古蹟,我也不必在叢林裡爬上爬下餵蚊子.

見返坂隧道北口

現在的豐富車站也不是舊時的車站. 因高鐵新站的設立也稍微北移了一些距離(約400公尺).豐富站舊稱北勢驛, 有一說是「北勢」閩南語音近「縛死」,念起來不吉利,一九六七年「北勢驛」改名為「豐富站」沿用至今。這多少是因為位於豐湖村之故。我原本以為苗栗的南邊有南勢, 那北邊有北勢是自然之事. 只是苗栗的北勢在通霄. 「北勢驛」原為後壠驛. 因海線開通有了後龍驛(今後龍車站)才改名成為北勢驛.

苗栗-南勢間的隧道現在是苗南隧道,以前鐵路走的是苗栗隧道或稱功維敘隧道, 因為有當時的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所提的「功維敘」三個大字在北口. 「功維敘」出自尚書大禹謨, 希望一切順暢之意. 從苗栗車站出來就有功維敘自行車道的標示. 借了ubike, 沿著鐵道旁一路往南, 30分鐘就到.你如果搭火車南下,你會看到東嶽府,然後是苗商, 在進入苗南隧道之前, 功維敘隧道的入口就在右邊. 所以新舊隧道離得很近.

從火車上看功維敘隧道

紀錄功維敘隧道的文章很多,跟貓貍山公園一起遊玩,公園停車的地方多.是個假日非常值得去的地方.在此我就不贅敘了. 北口還多少保存著原來的樣貌.

功維敘隧道北口
南口就呈現另一種風貌了:
功維敘隧道南口
或許是因為經過了隧道內五光十色的燈光後, 對時光的認知已然退去.不然是很突兀的.

到了南勢,區間車會停.一離開車站不到300公尺就是銅鑼隧道. 舊時的隧道叫銅鑼灣隧道,或者舊銅鑼隧道.它就在旁邊平行著. 現已改成了自行車道.從南勢車站出來,有指示牌指向右方.只是似乎不是很多人到訪.試想誰會去看一個水泥涵洞呢?

銅鑼灣隧道北口

有興趣的人或許會問當初日本人為什麼不截彎取直呢? 我想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技術. 現代挖山洞比以前厲害, 現代的火車頭或許也比較夠力吧.對於坡度的要求可能較鬆. 不要忘了山形的變動也是有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Cycling in Cupertino - connecting Stevens Creek Trail

  Last time I've mentioned the Stevens Creek Trail. This is a trail in Mountain View, going south to north along the creek. From my pl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