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守住台灣:保護家人、事業、財產,需要評估的情勢,必須採取的行動》書評
謝宇程於2023年出版的《我們如何守住台灣》一書,旨在從個人與家庭的視角,探討在台灣面臨潛在外部威脅時,普通民眾應如何思考與行動。這本書有別於傳統的軍事或地緣政治分析,它將焦點拉回到「人」身上,強調在不確定的未來中,每個人如何為保護自身、家人、事業與財產做好準備。
核心概念與論述
本書的核心精神可歸納為「備戰是為了避戰」。謝宇程強調,積極的準備並非好戰,而是透過提升台灣的整體抵抗能力,讓潛在的侵略者(主要指中國)評估動武成本過高,從而打消念頭,最終達成維護和平的目標。書中深入探討了幾個關鍵面向:
- 以人為本的風險評估: 謝宇程採訪多位專家,旨在提供一套框架,幫助讀者評估台海衝突的可能性、潛在的損失(包括生命、財產與事業),並思考在不同情境下應如何應對。這鼓勵讀者將國安議題與自身生活連結,而非僅視為政府或軍方的事務。
- 多元的備戰與避戰行動方案: 除了呼籲政府與軍方強化防衛能力外,書中也針對一般民眾提出了行動建議,涵蓋個人物資儲備、家庭應變計畫、心理韌性建立等,旨在提升社會整體的抗壓性和應變能力。
- 預判台灣的四種結局: 根據專家觀點,書中推斷了台灣可能面臨的四種命運,包括「慘敗失守」、「不戰獻頭」、「成功守禦」與「阻戰勝守」,以此提醒讀者理解不同選擇的可能後果。
- 審視統一的代價: 書中也引導讀者思考若台灣被統一,即使是所謂的「和平統一」,其生活模式、財產安全、下一代發展等可能面臨的巨大轉變與潛在風險。
評價與反思
《我們如何守住台灣》在讀者間引起了兩極化的反應。
支持者讚揚本書成功地將宏大的國家安全議題,轉化為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討論,喚醒了民眾的危機意識與自我防衛的必要性。他們認為,書中強調的「備戰避戰」理念,為民眾提供了一種積極而非消極的應對方式,鼓勵大家珍惜並捍衛現有的自由民主生活。光看推薦者(eg 于北辰)跟掛名推薦者(eg 老謝)就知道。
然而,也有批評者認為本書的論述在某些方面略顯空泛,未能提供軍事、地緣政治的專業分析。對於一些已經意識到國安問題嚴峻性、更渴望看到具體解決方案的讀者來說,書中的建議可能顯得「捎不著癢處」。
例如,儘管書中強調「備戰避戰」,但在當前台灣內部政治鬥爭(如在野黨罷免行動)消耗社會能量、造成內部分裂的情況下,許多讀者會質疑這種內耗是否與「備戰」的精神背道而馳,甚至削弱了「避戰」的力量。這類現實困境的複雜性,或許是任何一本討論國安議題的書籍都難以完全涵蓋或提供終極解方的部分。
結論
總體而言,《我們如何守住台灣》的價值在於其意識啟蒙與概念釐清。它成功地將國家安全從政府層面拉到個人與家庭層面,鼓勵台灣人民積極思考自身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的角色。儘管在執行細節或處理複雜政治現實上可能未能完全滿足所有讀者的期待,但它確實為台灣社會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對話起點,提醒我們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下,保持清醒、積極準備,是維護和平與自由不可或缺的一環。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台灣海峽的最新發展,可以參考以下資訊:
展望2025 美智庫:台海潛在風險大增 2025年環台軍事演練 台灣名次躍升2名!2025年全球軍力排名出爐「這項目」擠進全球前10 2025年中共對臺工作會議評析 2025年國際支持台海和平穩定聲明
為何值得?
書名本身是一個警語,是要時刻去思考這個議題。
為何不值得一讀?
就如老謝說的,現代戰爭不是比人頭。最近看到中國同時操控一萬個無人機的表演,可以想見為什麼美國一直要台灣提高國防預算。這書似乎沒有去探討國力的強弱是多層面的,不僅是軍力的呈現。當然啦在2023還沒有大罷免大成功,但執政團隊也沒在為台灣做長久之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