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番社烘焙小屋 |
認識番社是從烘培開始. 因為要去 番社烘焙小屋練習丙檢術科. 來到中港會先看到修復的番社30陳家古厝. 這裡要稍微解釋一下 陳家古厝的門牌是番社30號 而這裡稱番社實在不解, 明明是一閩南建築, 哪是番社。雖說是因為竹南鎮中港地區,原為平埔族「道卡斯」(Taokas)族「馬卡留武」(Makaruvu)社生息之地,所以稱該地為「番社」。但番社卻不是地名。清初的地權 大抵分三類: 官庄, 民庄, 番社,顯然這裡是屬於平埔族人的土地,是不是該像「通霄」舊名「吞霄」,「後龍」舊名「後壠」,「苗栗」舊名「貓裡」都是因道卡斯平埔族社名而稱之 ,而把這裡稱「 馬卡留」? 隨著歲月遞嬗,這些已不可考 ,原住民不是移住別處 就是已漢化。殘存有原住民舞場及石庭遺跡,也惜於民國四十年被舖設柏油道路,這項難得一見之先民古蹟希望日後能重現,只是轉型正義喊了那麼久了,有什麼嗎? 有一塊看板在門外,如此介紹著:
倒是在1901年(明治34年)中港(原屬新竹廳中港支廳)被改稱「竹南」(隸屬新竹州竹南郡)。如果可以改回來中港, 至少比較清楚, 這裡是屬苗栗, 不是新竹。(參考 苗栗地名的故事 - 李筱峰)
![]() |
番社30號 |
修繕過後的陳家古厝,清楚可見堂號寫著「潁川堂」。關於堂號又是一門大學問,「潁川堂」這堂號有陳,鐘,賴,鄔,田氏等。不見得是客家族群. 這裡是陳家, 閩南人. 台灣第一大姓. 閩南建築也不簡單,來的不是時候,大門是掩上的,牛眼窗以及整個洗石子的牆面有看到,屋頂上的老花磚和花磚牆就請網路上看了,好像是每個月第三個周末都會安排活動。 屆時就可以進來看.
![]() |
中港慈裕宮 |
巷子出來就是慈裕宮了. 慈裕宮的故事就更多了,網路上資料一堆。相較於北港朝天宮和東港朝隆宮, 中港慈裕宮的名氣可能弱一些, 但那是我的無知, 被廟宇外觀蒙蔽. 初到苗栗所知有限.其實其歷史的地位絕不在前二者之下. 我說越多越顯無知, 還是大家親自去吧. 只是漳泉兩派師傅對場作, 沒提示沒先做功課到現場看, 是不容易看得出來的。台灣現存對場作建築還真不少,但是有洋人石雕的可能就比較少了。若有到訪, 記的注意看一下。
兩個古碑也是重點,「嚴禁差役藉機擾索與勘丈碑」和「勸泉漳和睦碑」說明了漳泉械鬥問題很嚴重,嚴重到要立碑告勸。至於慈裕宮主神媽祖的故事, 那就更不必說了。大家著迷於大甲媽跟粉紅超跑媽,可能忽略了這裡早年就有”聯合遶境”的習俗了。 對歷史文化有興趣的人, 在這裡可以挖到很多寶藏。
番社旁的保安宮也有點意思,供奉的是 『雷府千歲』。 全台雷府千歲廟倒是不少, 這個可能也是要花點時間研究的,大體是歸類在大眾廟的範疇,大眾廟屬陰廟, 孤魂枯骨拜的是誰應該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求必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