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30, 2023

台鐵山線隧道群

 

九號隧道

小時候每年的暑假都有大約一周的時間回老家東勢.行程是從台北坐火車到豐原,再轉客運到東勢.那是段不算短的旅程.那時資訊也不發達.記憶中只要數到十二個隧道就快到豐原了.轉眼半個世紀過去,前些時候回東勢,搭火車到后里,只數到6就到后里了.拉了uBike 沿著后豐鐵馬道騎, 一下子就到東勢老家了.當然啦除了從小玩童變成了老頑童,這條路線的改變的確是很大的.今天就從沿途的隧道說起.

以前台鐵的路線從竹南往南到豐原是見返坂隧道,苗栗隧道,舊銅鑼隧道,和第一到第九號隧道 一共12.之所以剩7,首先要提的是「臺中線雙軌工程」,這是1987年開始, 為了改善台中線單線雍塞的工程,包含三義至豐原路段截彎取直的新路線. 雖然到了1998924日才完工,事實上比這早一年豐原-后里段雙軌化完成就已經在此段完成新舊山線切換,雙軌化中設立的新線被稱為新山線,遭廢止的原有線路被稱為「舊山線」。「舊山線」上有名的 勝興車站 龍騰斷橋(魚藤坪鐵橋) 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這大概是較有名氣的景點. 有機會去勝興車站玩, 就可以搭觀光火車. 那你就可以看到二號隧道了.隧道(北)口上可看到當時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1898~1906年任職)親提的「開天」字跡。

既然路線改了, 原來的第一到第九號隧道也不再使用了.取而代之的是三義隧道(臺鐵第三長,西部幹線最長)、三泰隧道、泰安隧道和后豐隧道4座。2005417日啟用的后豐鐵馬道很成功, 它就利用了舊大甲溪橋及九號隧道。

八號隧道在台電后里超高壓變電所後方,在墓園草徑尾端,只見圍籬深鎖,不得其門而入. 七號隧道在大安溪的北岸,只有鐵橋(大安溪鐵橋)銜接. 我騎過義里大橋,來到鯉魚潭水庫後池堰,一邊是號隧道的北口,有點遠. 另一邊是六號隧道的南口. 這隧道裡有燈光, 應該是舊山線鐵道自行車的最南段. 這自行車道不能走腳踏(自行)車. 純粹是自走的台車改裝給來玩的觀光客搭乘的.

六號隧道的南口

要搭舊山線鐵道自行車一般從勝興車站搭起. 到龍騰站看斷橋再折返. 這樣二三四五六號隧道一次看完. 

二號隧道
如果你騎自行車,有不少坡等著你.這一條稱作桐花綠廊自行車道. 算挑戰級的.

事實上前面的3座也並非沒動. 造橋-豐富間的見返坂隧道為山線鐵路由北而南的第一座隧道,在電氣化時就被造橋隧道(第二代)取代. 1991年因1006次自強號與1次莒光號列車邊撞的重大事故,又開闢了新線及新開鑿豐富隧道(第三代造橋隧道)

豐富隧道 剛好有列車駛過

見返坂隧道現為縣定古蹟. 雖然見返坂隧道,造橋隧道,和豐富隧道三線並列, 但不是那麼容易找到. Google 地圖定位會把你帶到冠軍磁磚. 我一靠近就被警衛趕走, 跟國防基地一樣規格. 旁邊的綠色廊道通往香格里拉樂園,那自行車廊道是很不錯的,路況好也有樹陰. 只是兩頭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那樂園已歇業,又一個人跡罕至之處.

綠色廊道

綠色廊道入口的土地公廟旁找到豐富隧道南口.心想其他的應該就在不遠處吧!終於在13甲往北過了冠軍磁磚一百公尺處找到見返坂隧道有著「穿月」兩字的北口.沒能看到有著「噴雲」兩字的南口有點遺憾.原來縣定古蹟是這樣的規格啊! 那冠軍磁磚的警衛如果知道他們公司門口旁有縣定古蹟,我也不必在叢林裡爬上爬下餵蚊子.

見返坂隧道北口

現在的豐富車站也不是舊時的車站. 因高鐵新站的設立也稍微北移了一些距離(約400公尺).豐富站舊稱北勢驛, 有一說是「北勢」閩南語音近「縛死」,念起來不吉利,一九六七年「北勢驛」改名為「豐富站」沿用至今。這多少是因為位於豐湖村之故。我原本以為苗栗的南邊有南勢, 那北邊有北勢是自然之事. 只是苗栗的北勢在通霄. 「北勢驛」原為後壠驛. 因海線開通有了後龍驛(今後龍車站)才改名成為北勢驛.

苗栗-南勢間的隧道現在是苗南隧道,以前鐵路走的是苗栗隧道或稱功維敘隧道, 因為有當時的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所提的「功維敘」三個大字在北口. 「功維敘」出自尚書大禹謨, 希望一切順暢之意. 從苗栗車站出來就有功維敘自行車道的標示. 借了ubike, 沿著鐵道旁一路往南, 30分鐘就到.你如果搭火車南下,你會看到東嶽府,然後是苗商, 在進入苗南隧道之前, 功維敘隧道的入口就在右邊. 所以新舊隧道離得很近.

從火車上看功維敘隧道

紀錄功維敘隧道的文章很多,跟貓貍山公園一起遊玩,公園停車的地方多.是個假日非常值得去的地方.在此我就不贅敘了. 北口還多少保存著原來的樣貌.

功維敘隧道北口
南口就呈現另一種風貌了:
功維敘隧道南口
或許是因為經過了隧道內五光十色的燈光後, 對時光的認知已然退去.不然是很突兀的.

到了南勢,區間車會停.一離開車站不到300公尺就是銅鑼隧道. 舊時的隧道叫銅鑼灣隧道,或者舊銅鑼隧道.它就在旁邊平行著. 現已改成了自行車道.從南勢車站出來,有指示牌指向右方.只是似乎不是很多人到訪.試想誰會去看一個水泥涵洞呢?

銅鑼灣隧道北口

有興趣的人或許會問當初日本人為什麼不截彎取直呢? 我想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技術. 現代挖山洞比以前厲害, 現代的火車頭或許也比較夠力吧.對於坡度的要求可能較鬆. 不要忘了山形的變動也是有的. 

Friday, August 11, 2023

我的麵包師生涯/My career as a baker

 

那是60年代,我小六放學的路上. 校內的輔導結束後, 回家前先到老師家課後輔導. 那時初中(私校)入學還要考試. 所以不是安親班是補習. 路上經過一家麵包店,那是麵包出爐的時段,晚餐前最餓的時候. 心想家裡如果開麵包店那有多好! 50年後我終於迎來了這麼一個機會,當一個麵包師傅!當然啦 在YT 上看到一位日本的麵包職人也多有激勵.

被退休的第一年, 參加了勞動部辦的職訓, 拿了丙級的烘焙證照, 然後呢?上面的照片是訓練的成果,老師帶著做. 自己做就會發現差很多.

終於迎來了一個機會, 離家不遠的甜點店在找人, 老闆看了我的年紀決定讓我半職(時薪)試看看. 就這樣開始了. 看來市場上缺工缺的很嚴重! 連我這六旬老翁都能錄取.

早上把前一天做的餐包和吐司叫醒,進烤箱烤. 同時準備明天的份額,發到一定程度後冰起來. 隔天烤. 其餘的時間備料 - 製作各種甜點需要的醬料, 抹茶醬, 巧克力醬, 卡世達醬...

每天的吐司和餐包

一切都還順利.不用一個月老闆就幫我轉正職(月薪)了. 只是苦難也同時開始.

製作戚風蛋糕體還好.脫模不完整,反正包在奶油霜裡, 沒有美醜之分. 雜糧麵包發的不好,總可改進(那天就沒有雜糧麵包賣了). 杏仁瓦片和布列塔尼餅乾也都過得去。我不負責烤, 所以沒有烤焦的問題. 可頌就有些挑戰性了. 天氣漸漸熱了. 奶油麵粉都不好控制. 每次麵團從丹麥機壓出來時都很緊張,有一次就整個破皮,奶油跑了出來. 全毀. 這或許需要點時間跟經驗. 自己在家做失敗就算了,店裡做的量大,沒有太多失敗的空間.

可頌製作

開始做塔皮, 大概就註定我短暫的西點職涯要畫下休止符了. 主要是我的小塔皮一直捏不好。不像迷你塔和四吋六吋八吋的大塔,我的手指頭似乎就是對不上這小塔的尺寸。所以不是熟能生巧的問題,而是命盤不對的問題。不知道為什麼, 做小塔總讓心臟很緊繃, 是擔心做不好, 做得不夠快嗎, 還是什麼? 其他的塔, 相對的有點信心, 邊邊角角都還好, 就是這小塔, 總覺得不好看. 它的圓就是沒有一根指頭合. 每一個用力捏合就是一個劇烈的心跳.連續這數十下,停下,再一次. 像跑間歇那樣. 確實會累的。就這樣, 心理的排斥, 日益加深, 終到崩潰。我無法跟老闆說我不要做塔皮 因為他還是認為多練練應該可以的. 所以第三個月一開始就跟老闆說做到月底了。需要提早說,主要是母親節快到了. 母親節之於甜點業大概就是聖誕節之於電子代工業. 要補人就要早安排。

一盤23個小塔

在這最後的一個月裡,捏一千個塔皮的思緒一直浮在心頭。那是個沉重的思緒,只有親身經歷過, 才會有的體驗。一千個塔皮沒讓我掌握這一項工作,反而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各種各樣的塔是店裡賣的最好的, 我不可能跟老闆說我不要做塔。況且原以為店家可以申請到中高齡就業補助也落空了,我自然不能期望有別於一般員工的特殊待遇。

真的有一千個塔皮嗎? 一盤23個小塔, 應該要有四十盤以上了. 一個下午至少是三盤. 一周總有兩三個下午捏塔皮, 再加上迷你塔,所以數量絕對是有的。

除了人生的 bucket list 少了一條, 這三個月的過程也不是都沒有正面之處. 手上的燙傷疤痕,比什麼紋身都好看,派盤的弧形邊緣,烙印在手背手臂上, 好像獵人的刺青, 在述說一個一個故事。

網路上有看到一則, 烤鴨師傅要出師, 得切(片)一萬隻鴨! 說實在的, 我這一千個塔皮似乎只是個小case!

真正的收穫算是在那張不紮實的丙級烘焙證照之後加蓋了一個實習結業章吧! 現在在家裡做麵包已經不需要看食譜了. 算是隨心所欲吧! 

以前對社會基層提供勞力的工作沒有太多的感覺, 現在深切體會那一分一毫都是辛苦錢血汗錢. 做多少賣多少賺多少. 基本上沒有暴利. 太貴沒人買的. 一個失誤要賠一堆, 可能需要99個努力去弭補回來. 所以但求平安喜樂, 一步一腳印。


Cycling in Cupertino - connecting Stevens Creek Trail

  Last time I've mentioned the Stevens Creek Trail. This is a trail in Mountain View, going south to north along the creek. From my plac...